7月6日中國重工(601608.SH)上市首日,大股東中國中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中信”)即增持1897萬股,7月9日,中國中信再次增持617萬股。兩次累計增持2514萬股,占中信重工總股份的0.92%。中國中信還承諾將在未來6個月之內繼續增持中信重工股份,但比率不會超過2%。
無論是增持的時間,還是增持時間間隔及頻率,中國中信都開創了A股先河。
也正因為是頭一遭,所以把好多人都搞糊涂了。不過,中國中信卻一點都不糊涂,它做的可是賺錢的買賣。
從中信重工上市首日的股價走勢來看,中國中信的增持價肯定在發行價4.67元之上,所以,中國中信完全是以低價(4.67元/股)出售(IPO的形式)中信重工的股票,然后在二級市場上高價購回已經出售的股票,這似乎是完全在做虧本買賣。
不過,考慮到中國中信第二天的增持價遠低于發行價,再加上7月11日的大漲,中國中信所購入的股票應該處于盈虧平衡點附近。所以,中國中信所付出的成本算是九牛一毛。
但相比之下,中國中信所獲得的收益卻不菲。作為今年以來最大的IPO項目,在如此弱的市場氛圍下,能夠實現在資本市場上市的目標,從市場上成功拿到錢,就已經是最大及最根本的收益。
對于上市公司大股東在二級市場上對旗下公司股票的增減持,業內人士美其名曰市值管理。就是大股東或者上市公司通過增減持或者回購來達到穩定公司股價的目的,如果操作得當,大股東還可以獲利,而上市公司在低位回購股票后,在未來還可以在高位再增發股票,同樣也可以獲利。
這算什么呢?與社會公眾投資者相比,上市公司及其大股東對上市公司的信息掌握是最充分的,它們買賣自家股票,究竟合不合適呢?如何區分這種交易與內幕交易的區別?資本市場里充滿了太多這樣難以用明確的是非對錯來評判的現象。
從成本收益角度看,中國中信的這一交易還是值得做的,但稍微形而上一點的問題就是:這種做法究竟有沒有意義?既然股票在上市后就需要靠大股東出手來維穩,那上市還有什么意義?當然,正如前面所說,從務實層面而言,能夠實現上市就足夠了,管它上市后的股價表現如何。
對于增持的理由,中國中信的表述是“看好公司發展的前景”,這明顯是大而化之。如果從另一面來看中國中信的行為,其實也不難看出它的無奈,因為誰也不想在上市首日就出手增持旗下上市公司的股票,但面對當前資本市場的弱勢,再加上今年第一大IPO,中國中信是不出手也得出手。
隨州三聯重工 http://www.fastfirecamerastrap.com